從今年8月至今,貴金屬一路走高,黃金已經成為了投資者追捧的對象。但是,隨著黃金的大熱,先是周生生爆出K金不足量,再是香港爆出數十年來中國最復雜的假黃金騙局,號稱仿造質量非常高,甚至騙過了香港最大的珠寶商之一六福珠寶。 連專業珠寶商都能騙過,我們怎么去判斷自己手上的黃金真偽?不少投資者發出了這樣的擔心。專家建議,市民應該在正規渠道和場所購買黃金,并開具發票,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實,假金早就不是一件新鮮的事,市場上也曾經出現多起假金案件。廣東省黃金協會首席分析師朱志剛告訴記者,廣州市場上常見的假金分三種。 一種是鍍金。就是用銅鋅合金或者銅鉛合金坐底,在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金。這種類型的假金以金獅子、金佛和金元寶為主,手感比較沉,但比金的比重小一點。他介紹說,有的時候騙子會故意把假金切一個口子,并拿一塊純金稱是從假金上切下來的,可供檢測。檢測時,那一小塊純金自然是真的。 第二種常見造假手段是包金。常見于一兩左右的肚臍金,即一種圓形的金餅。這種造假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成色不足,一般有三分之一是真金,三分之二為不純的黃金,看上去和千足金非常相似。如果購買了這樣的假金也是可以通過正規渠道回購,但是成色僅為90%,出售的價格較低。這種假金在金價高漲之后出現的頻率大大增加,因為金的價值高了,作假可以獲得的利潤空間也高了。 第三種造假手段主要是針對金珠。朱志剛介紹,現在市面上有一種一小粒一小粒空心的金珠,可串成一串作為金鏈出售。曾經有商家出售一條100克金鏈后,顧客在第二天稱不喜歡金鏈的款式,要求更換。由于按照規定,這種情況是可以免費更換的,柜臺銷售人員便給其換了一件金飾。但是,在隨后的檢測中,他們才發現這條金鏈其實是外層是金,而內層是一層厚厚的銀。由于金珠是空心的,造假人員將內壁的銀增厚,從而達到了純金的重量。通過這種手段,廣州好幾家商家同時被騙。 避險 消費者:正規場所購買開發票 商家:換金時進行細致的檢測 朱志剛認為,對于購金者來說,主要是要在正規渠道和正規場所購買黃金,同時索要發票;對于商家來說,換金時要請技術人員在柜臺上進行細致的檢測,以免在退換貨的時候讓造假者鉆了空子。 至于K金,他建議商家應該給每一個商品出一個檢測報告,雖然成本較高,但是可以對質量進行更為嚴格地把控,也能提振市場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