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這樣反其道而行之的事例,廖創賓還做了許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潮宏基工作的人員,進出廠子從來不用被搜身。要知道這些工人每天上班接觸的都是價格不菲的珠寶原材料,拋開鉆石黃金鉑金不說,就連工人使用的手套,也能拿到外面賣個好價錢。因為廖創賓對工人使用的不是監控,而是鼓勵:他開創了一個新行規,以市面90%的價格回收工人們工作時候節省下來的物料。其余類似瘋子行徑的還有,在上世紀90年代率先在百貨商場開設品牌珠寶專柜,并試圖在這個一向以“任人唯親”著稱的行業引入職業經理人。不墨守成規的廖創賓,會帶領出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呢?2006年4月2日,在瑞士巴塞爾世界博覽會上,一場名為“紫氣東來”的中國珠寶原創作品秀,讓眾多的國外記者和參觀者為之傾倒。廖創賓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再扯近點說,今年熱播的電影《非誠勿擾2》中,秦奮給笑笑的定情物,那枚“心蝶”戒指也出自潮宏基。
廖創賓懷有濃厚的本土情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汕頭人,他堅持選擇在家鄉創業建廠;作為一名中國人,他掌管的潮宏基將中式設計發揚光大到西方。盡管在采訪中,廖創賓多次表示他生性內向,多番面對媒體也只是希望宣傳品牌。其實廖創賓是很好的品牌代言人,如果你了解到,他正打算籌建自己的私人博物館,你會更了解他所想要傳達出來的“中國味道”。

銀制咖啡壺用具
是收藏,也是搶救
在品種繁多的收藏界里,廖創賓選擇極其低調不算主流的民間飾品,以銀飾為主。銀飾最早的功能是財富的象征,婦女佩戴銀飾的多少以顯示家庭的富有成都。作為一個使用白銀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對白銀并不陌生,而且許多人的家中或許至今依然存有各種各樣的銀飾品。尤其是那些長輩留傳下來的老銀飾品,雖然表面看似陳舊乃至斑痕累累,但它們卻刻錄著歷史,仿佛在向你訴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可惜,銀飾自古就不被重視,許多人將之作為實用品或裝飾品,而鮮有人去把玩收藏。
廖創賓稱他是從2007年才開始接觸民間飾品這塊的。當時是通過他的一個顧問,他是上海交大的教授,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受他的影響,開始關注中國的民間飾品。中國現代首飾界,按他理解的時間劃分是從解放以后,到現在為止,可以說國內首飾藏品最多的就是他。國內的飾品出現過斷代的情況,現存量越來越少,除了歷史原因外,還跟人們并不重視有關。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一度風行的將銀首飾拿到金店換黃金首飾,同時,也將那些工藝精美的銀首飾送進了爐子。在沒有人收藏的情況下,重新被澆鑄成新的流行款式成了老銀飾品唯一的出路。但實際上,民間飾品的背后是有很多文化含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