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經營的珠寶金行位于福州最繁華的八一七中路東街口商圈,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商業街上屹立十多年并在廈門、寧德、三明都擁有分店的郭先生算得上是這個行業的資深人士,但是他對于周生生K金門事件卻自有一番與眾不同的見解。隨著訪談的深入,一個隱藏在黃金鉆石奪目光彩之下的暴利行業一點一點地浮現在我們的面前。
“市場表現最終會證明K金門事件只不過是一次偶然”
對于媒體曝光的周生生K金手鏈成色不足,郭先生告訴我們極有可能是手鏈的焊點出了問題——一條K金手鏈有很多焊點,而且焊點部位一定要在黃金中摻入其他金屬,為此廠家通常會采取提高整體金含量以平衡焊點成色的辦法,不過工人在生產時操作不當或者機器車花時車得過薄造成整體含金量不足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作為周生生這樣的大品牌,根本不會為了百分之一二的利潤砸自己的牌子、斷自己的后路”,“況且黃金消費品是不可能大比例偷工減料的,差一兩個百分點還有可能蒙過一些不大在意的消費者,再多一些,那么硬度、光澤都會露出破綻!因此我敢斷言,K金門事件一定不是行業普遍現象,市場表現最終也會證明這只不過是一次偶然!”事實證實了郭先生的判斷——筆者走訪了福州幾個主要商圈,發現在周生生專柜購買金飾品的人確實不比其他專柜少,周生生的銷售人員也坦言“就是事情發生的頭兩天少了些,之后就跟往常差不多了。”
    根據郭先生的此番判斷,那么商家本可大大方方站出來解釋個明明白白。然而,當筆者發函福州彩福珠寶、峰記珠寶、福輝珠寶、德誠珠寶、建僑珠寶、鑫慧誠珠寶、依強珠寶等幾家黃金首飾企業約訪時,卻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其中有著什么怕為人知的行業秘密嗎? 
“真正不敢見人的不是黃金,而是鉆石、K金”
“確實有行業秘密,”郭先生接著向我們介紹,“你注意到珠寶首飾商的店面有什么特點嗎?是不是越繁華的地段,越高檔的商場他們越往里面開?而且一定是在人流量最大、門面最顯眼、租金也最貴的第一層!”
我們采訪當日上海期交所黃金牌價是每克300元,同期福州的周生生、周大福、彩福等商家的黃金飾品價格大致在380元上下,也就是說在黃金這一塊業務上,商家的毛利率尚不足30%,而區區兩三成的毛利又怎么夠支撐這些商家的“奢侈門面”呢?所以,郭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黃金珠寶商之所以不敢面對媒體,面對消費者,不是怕解釋黃金的問題,而是擔心扯到鉆石、K金的暴利!”他接著以30分的黃金鉆戒為例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鉆戒總共包括裸鉆、托架、加工費、證書以及開票這五個成本。其中,30分的裸鉆根據等級高低其成本一般在3000----4000元;托架通常用的是18K金,用量一般在3克左右,以250元/克的市價來算就是750元;一個4爪或6爪托架的加工費大致在100元上下;再加上證書費用大約10元,開票的稅費約20元。這樣算來一顆30分鉆戒的成本應該不超過4000----5000元,然而在商場專柜的售價基本都在1.5萬元左右,甚至高達2萬----2.6萬;而成本2萬出頭的1克拉鉆戒在周大福、周生生專柜的標價基本都在7萬元以上;峰記珠寶更有一款成本不超過2萬的80分鉆戒,其標價竟高達9萬……這些商家通常先將價格標高數倍,然后再以4.8----6折賣出商品,通過這樣的虛假打折,最終利潤基本上都超過了“賣一掙一”的程度。由于在銷售環節獲取的利潤太高,又造成黃金珠寶商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售后服務——郭先生告訴我們,對于黃金珠寶首飾而言,簡單的修補或擦拭并沒有什么意義,真正有意義的售后服務應該是指“回購”!然而目前基本沒有商家敢于提及“回購”,因為哪怕是半價回購也很可能還是要高于他們進全新貨的價位。
    除了鉆戒之外,K金也是一個暴利項目。由于足金、千足金的價格透明,而且生產工藝環節是沒有損耗的,所以商家更愿意賣可操作性較大的K金(生產工藝環節允許有10----15%的損耗)。筆者按照郭先生的指點在福州東方百貨的幾家黃金珠寶首飾品牌專柜進行了暗訪,發現K金飾品尤其是K金項鏈、手鏈都是按“條”賣的,當我們問售貨員該“條”鏈子含多少克黃金時,得到的回答是“K金賣的是品牌、工藝,全福州的K金都是論件賣的,不論克”。但事實上,筆者在福州最大的黃金珠寶批發市場——特藝城卻發現,K金在批發市場上明明是論克計價,一克240元左右,一件K金飾品視工藝復雜程度每克另加3----20元的加工費。如此,這些商家的定價究竟以什么為標準?這些標準消費者知情嗎?如果不知,豈不就是明擺著無視消費者的知情權以方便“忽悠”?更讓人擔憂的是消費者對于黃金、K金多多少少還有點常識可供判斷,而鉆石、珠寶、翡翠玉石等這些需要極高專業水平的領域就更是商家們盡情忽悠的舞臺了。
 “檢測機構標準不一、角色不清且很難避免檢測人員的主觀因素”
除了商家為維護暴利空間而刻意隱瞞之外,“檢測機構標準不一、角色不清且很難避免檢測人員的主觀因素”也是造成黃金珠寶市場亂象的一個重要因素。
福建省寶玉石協會秘書長王乃珠告訴我們,目前福建省內的檢測機構有省金銀飾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省金銀珠寶首飾檢測中心等十幾家,但這些檢測機構與企業之間關系相當微妙——一方面,“國抽”、“省抽”通常都委托檢測機構進行,另一方面,黃金珠寶首飾的日常鑒定證書又需由機構出具,而出具證書又是要收費的,這就造成檢測機構很難做到真正客觀、公正。在這一點上,郭先生又進行了補充,“檢測機構雖多,但檢測設備、條件、標準并不一致,我自己的店里就出現過同一件首飾被第一家檢測站鑒定為假貨,但在另一家檢測機構又檢測合格的情況。”事后一位檢測人員與他交流時坦言檢測結果不但取決于專業水準、檢測設備,也與工作人員的主觀因素密切相關。比如檢測人員情緒好壞都會導致評定的級別略高或略低;檢測過程中大多數貨色的質量也會影響到少數較好或較差產品的評級結果。這就導致了現有的金銀珠寶首飾鑒定證書普遍含金量不高,在需要較高專業水平的領域如珠寶、翡翠、玉石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屢見不鮮,這一點在泉州市工商局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的數據上反應得尤為明顯。
“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必須盡快成熟起來,理性消費”
采訪的最后,郭先生指出“黃金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應該有雙重屬性——商品屬性和貨幣屬性。但是,現下的一部分消費者(主要是年輕人)只注重金飾品的裝飾功能,覺得美觀、好看就買了,這就縱容了一些企業偷工減料或是漫天要價,而另一部分消費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又過于講究金含量,動輒足金、千足金,殊不知這些貴金屬純度越高越不適合做首飾,這又迫使企業想方設法另尋利潤點,最終消費者吃虧更多。”同時,企業對于自己的品牌也存在著高估的誤區,“相比其他行業的名牌企業,周生生、周大福這些品牌也算不上什么大品牌,因為他們的產品并沒有很高的附加值,過高的利潤對于行業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在深刻分析的基礎上,郭先生提出兩點呼吁:一方面,消費者應該盡快成熟起來,真正做到理性消費;另一方面,黃金珠寶生產企業也應該更加自律,更加重視保障消費者的權益,讓黃金珠寶回歸理性,回歸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