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玉石加工基地,廣東揭陽擁有“中國玉都”和“亞洲玉都”兩個光環。迄今為止,揭陽玉器的加工銷售量,已占據全國中高檔翡翠玉器成品的85%以上。有相關企業近萬家,從業人員達10萬人以上,玉器貿易的總額突破了百億元。揭陽成了翡翠生產、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中心。
然而,控制了原材料市場的揭陽人,不再滿足于只做玉器加工,而把目光放到了能夠創造更高價值的環節——深挖玉器產業文化價值。通過打造和挖掘玉石文化底蘊這條路,揭陽旨在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全新文化產業。
產業發展推動玉文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控制了原材料市場的揭陽人,在一批有遠見的官員和玉商的倡導下,成立了廣東陽美玉器展銷中心,加速把高檔玉器主要批發市場“搬”到陽美來。
這一輪“搬運行動”,暗合了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釋放出強大的產業吸附能力。加上政府因勢利導,出臺各種產業優惠和扶持政策,產業集聚效應不斷放大。后來,在玉都展銷中心的基礎上,揭陽陸續建成了古喬白玉市場、喬南玉器中心、中國玉都廣場等大型專業市場,萬玉廣場、大世界翡翠城等大型綜合體也相繼動工,一個超大型的產業集群開始在揭陽形成。
揭陽玉器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龍頭地位不容置疑,盡管得到業內的公認,卻由于一直以加工批發定位為主,造成揭陽玉器品牌在終端消費者和全社會的知名度不夠響亮。
對此,揭陽市東山區區委書記林雪令曾經感嘆,陽美玉器在玉器行業的龍頭地位,并沒有轉化成相應的知名度。這已成為掣肘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
這一現狀與大多數本地玉商長期缺乏品牌意識有關。據了解,目前在陽美乃至揭陽地區,真正在做產業鏈的玉器企業只有“陽美集團寶玉石公司”和“綠生生”等少數幾家,大部分企業的管理制度還停留在小家庭作坊的程度,現代化程度比較低。陽美的玉器企業,雇工在10至30人的占62.4%,而雇工在50人以上的只有1.8%。
揭陽玉器產業面臨的問題,也是當前國內許多地區,在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向品牌化、集約化和國際化升級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普遍難題。
揭陽當地的決策部門調研發現,與行內競爭對手相比,揭陽玉器產業的優勢很突出,但短板也很明顯,特別是在挖掘玉文化方面,揭陽玉器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多。
越來越多的揭陽玉器企業開始認識到,文化附加值對于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打造品牌效應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深挖揭陽玉文化將成為揭陽玉器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幾步走搶占文化高地
作為中國玉都,揭陽要想進一步做大做強玉器產業鏈條,加強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快玉文化與產業的融合,增強文化凝聚力,千方百計豐富玉器的文化內涵,提升玉器產業的文化品位,打造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首先,揭陽要打造一個自己的高端玉文化交流和推廣平臺。通過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緊密合作以及玉器協會的共同努力,揭陽連續成功舉辦了10屆中國(揭陽)玉器節,并且在2011年升級為中國(揭陽)玉文化節暨中國(揭陽)玉器節。一年一度的盛會促進了陽美翡翠玉雕與全國同行的交流。并且揭陽積極促成全國性的玉雕藝術交流平臺,不定期邀請玉器珠寶界知名專家到揭陽傳授經營理念和雕琢技藝,不斷鞏固陽美翡翠玉雕在全國玉雕界的領先地位。
二是揭陽通過培育和引進高端人才,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玉器加工人才的成長搖籃和人才高地。揭陽充分發揮中國輕工業珠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的作用,通過陽美職業培訓學校,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加強與各高等院校的聯系和合作,積極引進高級人才特別是創意人才,使產業園區成為創意人才的聚集地。
三是依托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陽美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打造新興玉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并建設了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的玉文化創意產業園,按照高端化、國際化、差異化的品質目標,把陽美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提升揭陽玉文化內涵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的一張重要名片和窗口。
玉文化提升品牌價值
經過多年發展,陽美玉器的產業總體規模雖然已達到了行業前列,然而,本地企業在品牌上的優勢還不明顯。同樣一塊陽美產的玉器,如果在陽美能賣到幾萬塊錢,但貼上別人的標簽,售價往往要翻出好幾倍甚至10倍以上。
聰明的揭陽人認識到“這就是品牌的價值”。揭陽的玉器加工企業若再不深耕產業鏈,就算出產的玉器再高檔,賺的也只不過是最低端的手工費。因此,轉變玉器產業發展方式,借助玉文化來提升揭陽玉器品牌價值才是推動揭陽玉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唯一道路。
作為揭陽市玉器產業核心地區的東山區,早在2007年,當地便開始籌建以東山區陽美玉都為中心的陽美玉文化創意產業園。
揭陽市市長陳東表示,揭陽市將通過這個產業園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和文化創新示范作用,以文化創新為引領,打造中國玉都玉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揭陽還將以此為重點,實施創新戰略、文化戰略、國際戰略和品牌戰略四大戰略,提升本地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玉文化品牌,使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揭陽玉器產業跨越發展的強力助推器。
通過這四大戰略,揭陽旨在建設真正的國際化平臺來提升影響力,從而促進揭陽玉石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用文化的力量來推動揭陽玉器產業和玉文化加快走向世界。
然而,控制了原材料市場的揭陽人,不再滿足于只做玉器加工,而把目光放到了能夠創造更高價值的環節——深挖玉器產業文化價值。通過打造和挖掘玉石文化底蘊這條路,揭陽旨在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全新文化產業。
產業發展推動玉文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控制了原材料市場的揭陽人,在一批有遠見的官員和玉商的倡導下,成立了廣東陽美玉器展銷中心,加速把高檔玉器主要批發市場“搬”到陽美來。
這一輪“搬運行動”,暗合了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釋放出強大的產業吸附能力。加上政府因勢利導,出臺各種產業優惠和扶持政策,產業集聚效應不斷放大。后來,在玉都展銷中心的基礎上,揭陽陸續建成了古喬白玉市場、喬南玉器中心、中國玉都廣場等大型專業市場,萬玉廣場、大世界翡翠城等大型綜合體也相繼動工,一個超大型的產業集群開始在揭陽形成。
揭陽玉器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龍頭地位不容置疑,盡管得到業內的公認,卻由于一直以加工批發定位為主,造成揭陽玉器品牌在終端消費者和全社會的知名度不夠響亮。
對此,揭陽市東山區區委書記林雪令曾經感嘆,陽美玉器在玉器行業的龍頭地位,并沒有轉化成相應的知名度。這已成為掣肘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
這一現狀與大多數本地玉商長期缺乏品牌意識有關。據了解,目前在陽美乃至揭陽地區,真正在做產業鏈的玉器企業只有“陽美集團寶玉石公司”和“綠生生”等少數幾家,大部分企業的管理制度還停留在小家庭作坊的程度,現代化程度比較低。陽美的玉器企業,雇工在10至30人的占62.4%,而雇工在50人以上的只有1.8%。
揭陽玉器產業面臨的問題,也是當前國內許多地區,在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向品牌化、集約化和國際化升級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普遍難題。
揭陽當地的決策部門調研發現,與行內競爭對手相比,揭陽玉器產業的優勢很突出,但短板也很明顯,特別是在挖掘玉文化方面,揭陽玉器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多。
越來越多的揭陽玉器企業開始認識到,文化附加值對于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打造品牌效應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深挖揭陽玉文化將成為揭陽玉器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幾步走搶占文化高地
作為中國玉都,揭陽要想進一步做大做強玉器產業鏈條,加強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快玉文化與產業的融合,增強文化凝聚力,千方百計豐富玉器的文化內涵,提升玉器產業的文化品位,打造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首先,揭陽要打造一個自己的高端玉文化交流和推廣平臺。通過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緊密合作以及玉器協會的共同努力,揭陽連續成功舉辦了10屆中國(揭陽)玉器節,并且在2011年升級為中國(揭陽)玉文化節暨中國(揭陽)玉器節。一年一度的盛會促進了陽美翡翠玉雕與全國同行的交流。并且揭陽積極促成全國性的玉雕藝術交流平臺,不定期邀請玉器珠寶界知名專家到揭陽傳授經營理念和雕琢技藝,不斷鞏固陽美翡翠玉雕在全國玉雕界的領先地位。
二是揭陽通過培育和引進高端人才,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玉器加工人才的成長搖籃和人才高地。揭陽充分發揮中國輕工業珠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的作用,通過陽美職業培訓學校,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加強與各高等院校的聯系和合作,積極引進高級人才特別是創意人才,使產業園區成為創意人才的聚集地。
三是依托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陽美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打造新興玉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并建設了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的玉文化創意產業園,按照高端化、國際化、差異化的品質目標,把陽美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提升揭陽玉文化內涵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的一張重要名片和窗口。
玉文化提升品牌價值
經過多年發展,陽美玉器的產業總體規模雖然已達到了行業前列,然而,本地企業在品牌上的優勢還不明顯。同樣一塊陽美產的玉器,如果在陽美能賣到幾萬塊錢,但貼上別人的標簽,售價往往要翻出好幾倍甚至10倍以上。
聰明的揭陽人認識到“這就是品牌的價值”。揭陽的玉器加工企業若再不深耕產業鏈,就算出產的玉器再高檔,賺的也只不過是最低端的手工費。因此,轉變玉器產業發展方式,借助玉文化來提升揭陽玉器品牌價值才是推動揭陽玉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唯一道路。
作為揭陽市玉器產業核心地區的東山區,早在2007年,當地便開始籌建以東山區陽美玉都為中心的陽美玉文化創意產業園。
揭陽市市長陳東表示,揭陽市將通過這個產業園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和文化創新示范作用,以文化創新為引領,打造中國玉都玉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揭陽還將以此為重點,實施創新戰略、文化戰略、國際戰略和品牌戰略四大戰略,提升本地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玉文化品牌,使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揭陽玉器產業跨越發展的強力助推器。
通過這四大戰略,揭陽旨在建設真正的國際化平臺來提升影響力,從而促進揭陽玉石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用文化的力量來推動揭陽玉器產業和玉文化加快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