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好時節。然而,2011年五一期間,國際黃金、白銀價格高臺跳水,把長假歸來的投資者嚇出一身冷汗。
黃金、白銀價格暴漲暴跌,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許多網友不解:不是說黃金最值錢嗎?黃金又不是股票,怎么也會大跌呢?
有網友留言:“SOS!最近我買黃金被套住了,按目前價格已經蒸發了40萬元人民幣,怎么辦啊?”
現時的金價比最高位時只不過跌去6%到7%,如果這位網友在最高位買入,且不是用保證金賬戶、不借助桿杠來炒的情況下虧了40萬元的話,那么他的投入大約是600萬元。真可謂大手筆!損失如此巨大,實在令人遺憾。
黃金的需求并不“剛性”
據媒體報道,中國的黃金和白銀投資需求呈爆炸式增長,2010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期貨成交量增逾六倍。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上對黃金很有偏愛的民族。
黃金寓意吉祥富裕,象征權力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一向有特殊地位。在很多重要時刻,如嫁娶、壽宴、新春、添丁等,老百姓都喜歡將黃金作為禮物。
中國自古還有“亂世買黃金”的說法,就是說,每當危機來臨時,人們總是希望借助一種便于儲藏財富的優質貨幣(或商品),以度過亂世,并期望財富代代相傳。以上的內部原因都解釋了中國人買金的熱情。
而在外部原因上,美國金融危機遠未平復,世界對以美元作為保值的貨幣失去了信心;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歐美股市高處不勝寒,而中國股市有心無力,其他商品也在高位。特別是通脹預期上升,看來看去,好像就只剩下黃金這個最后堡壘能確保財富的價值了。真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翻開資本的發展史來了解一下金本位的建立和崩潰。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期,采用的貨幣制度是銀本位。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提高,對貨幣的需求猛然增長,銀本位逐漸被金本位取代。
所謂的“金本位”制,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盡管黃金比白銀貴重,但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時,社會流通的貨幣就少了,這無疑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以上世紀(20世紀)大蕭條為例,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兌現,形成所謂的產能過剩,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
如果說那是金本位惹的禍大概也不為過。就因為金本位制,當年無法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緩解壓力,銀行紛紛倒閉。當然,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百姓。
后來,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布新政,其中有一條是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后又發行信用貨幣,這才度過了大劫難。但這也只是保證不再有人餓死。據說美國在大蕭條中餓死的人占當時總人口的7%,足可見金本位之恐怖。
資本發展到了現代社會,虛擬貨幣——信用貨幣(非金銀)的出臺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資本市場上籌集的大量資金,幫助科學與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信用貨幣取代金本位的過程告訴我們,企望以黃金來保住財富是不靠譜的。歷史證明,財富就像流動的水,決不可能靜止不動,否則就是死水一潭,早晚會枯竭。
在一般認知中,黃金乃稀有貴重之物。全世界所有黃金放在一塊兒,也只能裝滿一個奧林匹克比賽用的游泳池。
但是自從脫離了“金本位”那天起,黃金就降為普通商品了,即使再貴重也只是商品。而任何商品都有一定的合理價位。
兩三年前,一份有關黃金提煉成本和預期利潤的分析報告指出:黃金的合理價位應該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當時美元還處于弱勢;就算這幾年美元貶值25%,黃金合理價位也不該超過800美元/盎司。
而一旦進入市場,黃金的價格就將根據“供求關系”來確定。請注意,這里的“求”是指“剛需”的求,不包括炒作投機的“求”。
《科學》期刊里面有篇文章提到,“據科學家推斷,地殼中的黃金資源大現在世界人口已突破70億。截至2005年,人類采掘出的黃金不過12.5萬噸,約占總儲量的六億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而過去,“因為提煉黃金的技術落后、工藝復雜、不能規?;a等,決定了它稀有、市價高。如今科技發達,黃金不再受產能所限,再生金、合成金等大量出現,擠占了它作為飾品原料的市場份額”。
當一種商品的價格達到一定高度,人們沒能力購買時,需求就會下降,黃金也不例外。比如印度人和非洲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喜歡佩戴金飾品的民族,恨不得全身上下被黃金包裹。
可如今金價這么昂貴,首先就逼迫他們退出了購買的舞臺;其次,黃金在工業上的重要用途,大部分早已被其他金屬替代了。所以說,黃金的“剛性需求”并不剛性。
黃金保不保值要看買入價
炒作投機之“求”所帶來的正是合理價位之上的泡沫,也就是說,再值錢的商品也要看你在哪個價位買入。在合理價位之下買入才會物超所值,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
一旦超越了合理價位買入,你便進入了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即投機炒作的零和游戲中。只要沒人接你的棒,你就成了最后的那個“傻瓜”,你所投入的錢便落入了他人的腰包。
而投機客正是趁著價格的暴漲暴跌獲利。芝加哥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就證實,2008年上半年油價上漲,70%是投機行為推動的;2008年下半年油價下跌,80%是投機行為造成的。
你可能要問,投機和投資到底有什么區別?當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之后,如果是指望這個產品能不停地產生收入,比如定期得到利息分紅和房租收入,這叫投資。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物所產生的財富。
如果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后,是想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的話,比如股票、房子、黃金的低買高賣,那就是投機;投機的收益,是來自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
黃金、白銀價格暴漲暴跌,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許多網友不解:不是說黃金最值錢嗎?黃金又不是股票,怎么也會大跌呢?
有網友留言:“SOS!最近我買黃金被套住了,按目前價格已經蒸發了40萬元人民幣,怎么辦啊?”
現時的金價比最高位時只不過跌去6%到7%,如果這位網友在最高位買入,且不是用保證金賬戶、不借助桿杠來炒的情況下虧了40萬元的話,那么他的投入大約是600萬元。真可謂大手筆!損失如此巨大,實在令人遺憾。
黃金的需求并不“剛性”
據媒體報道,中國的黃金和白銀投資需求呈爆炸式增長,2010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期貨成交量增逾六倍。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上對黃金很有偏愛的民族。
黃金寓意吉祥富裕,象征權力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一向有特殊地位。在很多重要時刻,如嫁娶、壽宴、新春、添丁等,老百姓都喜歡將黃金作為禮物。
中國自古還有“亂世買黃金”的說法,就是說,每當危機來臨時,人們總是希望借助一種便于儲藏財富的優質貨幣(或商品),以度過亂世,并期望財富代代相傳。以上的內部原因都解釋了中國人買金的熱情。
而在外部原因上,美國金融危機遠未平復,世界對以美元作為保值的貨幣失去了信心;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歐美股市高處不勝寒,而中國股市有心無力,其他商品也在高位。特別是通脹預期上升,看來看去,好像就只剩下黃金這個最后堡壘能確保財富的價值了。真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翻開資本的發展史來了解一下金本位的建立和崩潰。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期,采用的貨幣制度是銀本位。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提高,對貨幣的需求猛然增長,銀本位逐漸被金本位取代。
所謂的“金本位”制,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盡管黃金比白銀貴重,但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時,社會流通的貨幣就少了,這無疑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以上世紀(20世紀)大蕭條為例,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兌現,形成所謂的產能過剩,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
如果說那是金本位惹的禍大概也不為過。就因為金本位制,當年無法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緩解壓力,銀行紛紛倒閉。當然,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百姓。
后來,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布新政,其中有一條是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后又發行信用貨幣,這才度過了大劫難。但這也只是保證不再有人餓死。據說美國在大蕭條中餓死的人占當時總人口的7%,足可見金本位之恐怖。
資本發展到了現代社會,虛擬貨幣——信用貨幣(非金銀)的出臺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資本市場上籌集的大量資金,幫助科學與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信用貨幣取代金本位的過程告訴我們,企望以黃金來保住財富是不靠譜的。歷史證明,財富就像流動的水,決不可能靜止不動,否則就是死水一潭,早晚會枯竭。
在一般認知中,黃金乃稀有貴重之物。全世界所有黃金放在一塊兒,也只能裝滿一個奧林匹克比賽用的游泳池。
但是自從脫離了“金本位”那天起,黃金就降為普通商品了,即使再貴重也只是商品。而任何商品都有一定的合理價位。
兩三年前,一份有關黃金提煉成本和預期利潤的分析報告指出:黃金的合理價位應該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當時美元還處于弱勢;就算這幾年美元貶值25%,黃金合理價位也不該超過800美元/盎司。
而一旦進入市場,黃金的價格就將根據“供求關系”來確定。請注意,這里的“求”是指“剛需”的求,不包括炒作投機的“求”。
《科學》期刊里面有篇文章提到,“據科學家推斷,地殼中的黃金資源大現在世界人口已突破70億。截至2005年,人類采掘出的黃金不過12.5萬噸,約占總儲量的六億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而過去,“因為提煉黃金的技術落后、工藝復雜、不能規?;a等,決定了它稀有、市價高。如今科技發達,黃金不再受產能所限,再生金、合成金等大量出現,擠占了它作為飾品原料的市場份額”。
當一種商品的價格達到一定高度,人們沒能力購買時,需求就會下降,黃金也不例外。比如印度人和非洲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喜歡佩戴金飾品的民族,恨不得全身上下被黃金包裹。
可如今金價這么昂貴,首先就逼迫他們退出了購買的舞臺;其次,黃金在工業上的重要用途,大部分早已被其他金屬替代了。所以說,黃金的“剛性需求”并不剛性。
黃金保不保值要看買入價
炒作投機之“求”所帶來的正是合理價位之上的泡沫,也就是說,再值錢的商品也要看你在哪個價位買入。在合理價位之下買入才會物超所值,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
一旦超越了合理價位買入,你便進入了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即投機炒作的零和游戲中。只要沒人接你的棒,你就成了最后的那個“傻瓜”,你所投入的錢便落入了他人的腰包。
而投機客正是趁著價格的暴漲暴跌獲利。芝加哥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就證實,2008年上半年油價上漲,70%是投機行為推動的;2008年下半年油價下跌,80%是投機行為造成的。
你可能要問,投機和投資到底有什么區別?當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之后,如果是指望這個產品能不停地產生收入,比如定期得到利息分紅和房租收入,這叫投資。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物所產生的財富。
如果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后,是想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的話,比如股票、房子、黃金的低買高賣,那就是投機;投機的收益,是來自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
只要弄清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金價在無剛性需求的情況下還能驚人高漲就不難理解了。其實要論投機回報,近兩年,大蒜、綠豆的價格都能翻番,和田玉的價格漲幅更是超過了百倍;黃金的飆升速度也遠不如它的“弟弟”白銀。
大家是不是常聽人念叨:某人幾年前買入黃金,現在財富翻了幾倍;某人幾年前在北京、上海買了幾套房子,現在已是千萬富翁了。
但問題在于“千金難買早知道”,類似的話也可以倒過來說。譬如20世紀末,在“點COM”瘋狂的時候,納斯達克指數曾高達5000多點。10年間納斯達克指數曾一路跌破1000多點,目前還徘徊于2000~3000點。再要回到那個最高點,可能這輩子都難了。
更極端的是日本股市,從1990年的4萬多點,一路下跌至十幾年前的7千多點。這幾年依然在1萬點上下波動。再要爬上4萬點,可能我們這輩子也等不到了。
投機樓市也一樣。美國房價從2006年7月開始自由落體,專家預測將跌回1998年甚至1996年的價位。
想再回到2006年時的價位,道阻且長,遙遙無期;日本東京的房價,離最高點時跌去90%,很多人到死可能也等不到解套。
中國的A股也一樣,誰要是在最高的6000多點時進入,就別對“解套”抱太大希望了。就連華爾街那位曾鼓吹A股會破萬點的那位“死了都不賣”的先生,如今也只好尷尬地找了個臺階“將那些股票留給孩子吧”。
如果你不幸是后面那些故事中“最高點買入,撐不住而拋”的倒霉蛋,那么你“割肉”的錢恰恰就奉獻給了前面那些故事中低買高拋的人了。





